新闻动态

首页 >新闻动态

2022年临床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化培训班顺利召开

2022-04-20

1650422187171033130.png

2022年3月28日至4月1日,国家卫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简称“中心”)主办的2022年国家级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分项目临床微生物检验流程及操作标准化培训班在线上顺利召开。中心继续教育处副处长金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检验医学专家委会主任委员王清涛教授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专委会临床微生物学组组长鲁辛辛教授主持培训。

本培训以提高基层医院病原学诊断能力和建设精品课程为宗旨,由全国各地5名专家主持,14名抗感染领域专家授课。课程内容包括重要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路径、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抗生素指导、快速拟诊的技术介绍及应用、新型检测技术的基层应用及临床实践中相关的重要问题。除理论讲解外,设立线上答疑活动。

第一课 重要常见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路径

临床微生物检验人员与医师密切结合,是提升感染性疾病精准诊疗的前提。本节课由王凌航、王一民及申川三位医生承担。分别就发热、肺部感染和脓肿三类疾病开展的病原菌诊断路径作介绍。本讲对启迪微生物检验人员理解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程序及临床医生期望有了更充分的认识,对拓展检验人员的视野有较好的帮助,将推进临床与实验室的密切合作。

第二课 泛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抗生素指导  

由鲁炳怀俞云松和王晓娟3位老师完成,分别从肠杆菌目细菌重要耐药机制及用药指南、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机制及用药指导和联合药敏试验方法介绍及结果解读进行授课。内容从基础到临床,从机理到应用,从耐药表型确认到抗菌药物应用,系统讲解了细菌耐药、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和用药指南等问题。非常适合临床医务人员学习,也有助于改进基层医院对耐药细菌诊疗方案的理解和应用。

第三课 快速拟诊的技术介绍及应用  

    本节重点为形态学、感染标志物以及国产微生物产品研发进展。微生物检验同质化培训非常重要,尤其形态学检查的能力和水平,对临床快速得到准确的拟诊报告具有重要价值。形态学检查方法简单、快速,在历次培训中深受欢迎。而感染标志物检测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同样具有较好的价值,且具有标本易获得、快速、简单、易普及组合应用等特点。课程分别由陈东科、李敏和张鹏老师承担。

第四课 新型检测技术的基层应用  

课程聚焦新型检测技术如质谱、多重PCR深度测序。随着设备及方法的国产化,此类“高精尖”技术已不是大型医院的“专利”,未来县级及以下医疗机构都可拥有这类技术平台,因此,知识的普及和储备十分必要。同质化不应仅局限于传统技能,还应掌握新型检验方法通过不同层次技术平台的建设,基层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将有质的提升。本节课由李亚楠、杨启文和鲁炳怀三为老师承担。

第五课 临床实践中相关的重要性问题

 经安琪和张丽老师的介绍,学员加深了对抗菌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以及真菌病的认识,对提高微生物实验室基础能力有较好指导作用。病原学诊断最大的难点是未知、多样、难培养及不可预测性,如何通过标本和与临床医生的沟通中发现可能漏诊的蛛丝马迹,对于检验人员而言是较大的考验。经陈会老师以临床案例为切入点的生动讲解,可充分感受到微生物专业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努力方向。

鲁辛辛教授作总结发言,提出基层微生物实验室建设的三个难点:1.微生物检验人员是否有与临床医师共同成长的环境;2.临床能否提出病原菌诊断的明确需求;3.实验室对医生需求能否给出满意的应答。解决这些问题,涉及多个层面,既有管理层,也有医生层面,这不是一项简单的实验室工作,需要多学科高素质人才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恰恰是基层微生物检验与防治工作的弱点。相信通过不断积累、潜心学习,基层微生物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将会显著提高,这也是国家卫健委不惜余力开展基层能力提升工作的初衷。本期培训深受同行欢迎,培训即时直播日,平均每节课上线人数1.4万多人

完成5次学习并答题合格,授予国家级I类学分5分;直播结束后,将在3个月内连续播放。凡在6月30日前按要求完成学习考核者,同样可获得I类5学分。请点击以下链接参与学习。

Pc端链接https://www.ncme.org.cn/project-center/fllowTeacherlnfo?secondld=21&id=3882&projectType=5

手机端链接https://www.ncme.org.cn/ncme-h5/projecter-center/projectlnfo?id=3882&projectType=5


返回新闻动态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
Copyright © 2018-2030 resource.chinacedu.org All Right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445号   京ICP备2020045079号-1
  • 官方公众号

Online customer Service Software
Online Customer servic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