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6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检验专委会”)临床微生物学组学术指导,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检验医学资源网协办的第三期基层微生物检验技能培训会线上直播如期召开。本期培训主题为“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实验室检测方法”。课程吸引了广大临床及微生物检验医务人员的关注。已在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https://www.ncme.org.cn/)线上直播和回放。直播回放一周后统计,有近5000名学员观看和学习了本课程。本年度临床微生物第四期培训定于12月初举办,主题为“细菌耐药性检测与报告”。
作为本系列培训会的牵头专家,检验专委会临床微生物学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鲁辛辛教授开场致辞。她特别感谢了中日友好医院检验科鲁炳怀教授精心设计了适合基层开展的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并邀请本领域知名专家担任主讲。感谢珠海迪尔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本期培训仍然由鲁辛辛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胡继红主任主持并点评。
承担本期授课的讲者分别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王一民教授、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吴文娟教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陈杏春教授、中日友好医院的鲁炳怀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研究院的居金良研究员。课程每讲45分钟,15分钟答疑。每节授课结束后,主持人邀请主讲专家对学员提出的问题及学科发展的热点进行解答和探讨。培训结束后,统一发布培训课程试题,帮助大家掌握和巩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技能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研究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兼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的王一民教授,授课题目为“临床微生物快检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王教授强调感染血清标志物的重要性,微生物检验一定有来自临床的判断,不能盲目送检。他分享如何结合患者症状选择合适的标本,如何选择最优的病原学诊断,进行必要的检测。介绍了分子诊断技术优缺点、抗原抗体诊断价值、通过临床病例展现炎症指标的意义等,建议临床和检验科室要多加强交流和互动。
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检验科吴文娟教授,条理清晰、生动有序地介绍质谱技术应用背景及原理;质谱技术在微生物鉴定中的应用;质谱技术应用的探索与突破。解读国家大力提倡的政策——采用先进的微生物质谱技术,提高临床病原微生物的诊断能力、效率和准确性。随着近年来多份指南共识的发布,标志着这一技术的应用开始走上标准化道路。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陈杏春教授,对真菌的种类、结构、合规性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述,重点详细介绍了如何掌握丝状真菌的鉴定。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展示了不同真菌的镜下形态,纠正了临床工作中对真菌感染性认知的“美丽误会”。强调无临床的真菌鉴定学是没有灵魂的,切忌“盲人摸象”。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鲁炳怀教授用50分钟时间介绍了药敏试验的注意事项,常见耐药表型及耐药机制之间的关联。介绍了CLSI和EUCSAT药敏试验的操作及判读标准,建议检验人员一定要熟练掌握。同时,还介绍了如何解读药敏结果,如何解释特殊耐药表型等,这对临床抗生素的正确选择具有重要作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居金良研究员,采用问答的形式,为大家讲授:①分子检测与免疫检测最大的区别是什么?②为什么RNA可以检测“活的”病原体而DNA不能。③为什么RNA产品这么少?④在RNA检测领域作了哪些工作?⑤既然都是扩增RNA,SAT和RT-PCR有什么区别?⑥除病原体检测外,RNA检测在其他领域应用情况如何?内容丰富,涉及广泛。
本期培训围绕“感染性疾病诊断的实验室检测方法”领域。专家将基础知识、标准化操作、指南规范和新进展融入到课程中,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对提高基层微生物实验室检验能力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第三期“基层微生物检验技能培训会”直播回放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