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首页 >新闻动态

第二届血栓与止血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建设大会简讯

2021-10-10

 

image.png

    金秋北京,云淡碧天如水,桂子收香似露。在这金色丰收的季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与学者相聚在北京,于2021年9月11日至12日,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成功举办了第二届血栓与止血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建设大会。本次会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主办,北京积水潭医院承办,中心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委会”)学术指导,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现场快速检测装备技术分会和检验医学资源网协办。16名专家学者在会上分别心血管和妊娠期与产褥期及临床相关学科的血栓/出血疾诊治与预防作了报告和讲座;同时依据这些疾病规范诊治工作,对我国2021年最新发布的四个专家共识和指南进行了解读。达到了更新知识,开阔思路和眼界,拓展医学服务范围,提高医疗质量的预期培训目的。此次线下和线上会议倍受检验和临床工作者关注,直播当日约29万人次点击观看现场直播。应广大医学同仁要求,会议将在中国继续医学教育网长期进行直播回放,供大家学习。   

会议开幕式上,中心继续教育处负责人金真表示,第一届血栓与止血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建设大会的成功召开,积极推动该项技术在检验与临床中的开展,并对该会议在传递专业知识和培养行业人才方面的努力予以肯定。相信第二届会议增加的新技术新知识培训交流内容,也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血栓和出血疾病防治工作朝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开展。未来,中心仍将一如既往地携手血栓与止血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建设类培训会的举办,共同探索继续教育长效发展机制,促使检验与临床人才培养工作向专业、专注、专心方向发展。中心专委会秘书长李连青教授受主任委员王清涛教授委托致辞,她表示,在新冠疫情期间成立了中心专委会,专委会始终致力于检验各专业的长足发展,以期建设以患者为中心的检验思想。血栓与止血会议对我国血栓与止血的应用能力建设有重大积极作用,对培养血栓与止血专业人才和技术能力是很好的培训项目。在会上,专家学者们不仅将与大家分享血栓与止血领域最新动态,还将探讨检验与临床紧密结合,更好地诊治疾病,服务患者,造福群众的工作。会议组织策划人吴俊教授提到,本次会议的宗旨是致力于提升血栓与止血技术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向大家传递该技术新进展、新理论、新知识,提高出血及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规范治疗能力。大会聚焦心血管血栓疾病及妇产科相关出凝血问题,常见心血管抗栓策略,保障妇产科围产期出凝血疾病诊治安全;基层出凝血疾病防治。同时由最新专家共识编写组成员对指南与共识解读,以规范地推动行业工作开展

    

image.png

中心继续教育处负责人金真致辞

image.png

 

李连青教授致辞

1633869832067006380.png

 

吴俊教授主持

image.png

 

会议现场合影

会议邀请袁慧主任、张岩主任、周洲教授、韩呈武主任、王永志主任、杨晓莉主任、邓新立主任、马丽娟主任、王学晶主任、娄金丽教授、刘向祎主任、袁玉亮主任12位专家主持会议对每位讲者讲授内容进行点评

 

image.png

 

本次会议16位专家学者的报告和讲座内容图文并茂,资料翔实、条理清晰,丰富实用,可充分启发大家的学习积极性和工作实践与探索兴趣。

会上中日友好医院孙艺红教授以“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治疗进展”为题,阐述了心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治疗对患者血栓与出血系统面临的非平衡风险的临床用药挑战问题;同时,指出临床采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治疗可减少患者的终点出血和血栓事件。孙教授提出,面对血栓与止血问题,检验人员和临床医生有效监测患者体内凝血变化尤为重要;经文献解析证实,目前广泛应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和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析,或许可成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指导临床用药的检测项目,但尚存在一些临床问题亟待解决。

   

image.png

    

美国堪萨斯大学医学院郑兴龙教授作了vWF、ADAMTS-13TTP研究进展”的报告。他首先阐述了发现ADAMTS-13TTP病理机制研究和诊断治疗的重大推动作用,并分享了自已收治的首位TTP患者以及将ADAMTS-13纯化、测序而后命名的过程。郑教授指出,TTP与其他疾病鉴别诊断的关键点是ADAMTS-13活性检测。还详细介绍了两种目前常用检测方法:FRETS-vWF73assay和chromogenicassayforADAMTS-13activity。随后,他着重解读TTP诊断治疗指南,分析疑似TTP患者在多种情况下的诊疗策略。指出目前TTP治疗手段主要集中于thetripletherapy:血浆置换,Caplacizumab和免疫抑制剂。

    

image.png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张磊教授以“PT-INR的标准化”为题,以临床经典案例--——同一患者先后在两家医院所取得的不同INR结果为切入点,分别从为什么要做INR标准化和如何进行INR标准化两个问题进行探讨,以期解决检验环节基本问题。张教授环环相扣地展示INR标准化常规检测的重要性,深入浅出地解读INR验证及PT-INR校准指南,强调INR标准化并不是单一仪器的标准化,而是整个系统的标准化。 

  

image.png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蕊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妊娠期止血紊乱的诊断与思考”。她指出对妊娠静脉血栓发生风险增加应高度重视,其机制包括血流改变、血液成分改变和血管内皮损伤。通过阐述子痫前期两阶段的病理机制及其对止血的影响,提出了几l点思考。其一,因妊娠期D-dimer变异范围大,所以该指标对妊娠期VTE诊断有局限性;其虽遗传性易栓症与复发性流产密切相关,但对其需进行风险评估,不能擅自积极抗凝治疗其三妊娠期易发生肝素/低分子肝素抵抗,应通过抗Xa活性测定UFH和LMWH,监测抗凝是否适度。最后,她介绍了妊娠DIC及其发病机制,还结合病例分析妊娠相关并发症及妊娠期间凝血因子的变化。

image.png

 

河南中汇医院马燕教授以“基层凝血检验易忽略的问题”为题,运用细胞学凝血理论,解析外、内源性通路和血小板分别启动、放大、扩增凝血过程。她从临床诊治问题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述如何处理在凝血检验各环节遇到的易忽略问题。她介绍早凝会提前活化凝血因子,对凝血检测结果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强调培养观察凝固曲线的习惯的重要性,展示不同情况下APTT曲线异常改变,并讲解双向波形模型及其机制。还展示用PT演算法检测异常纤维蛋白血症的辅助价值及成本优势,详实讲解了对标本肝素污染及内源性肝素化纠正实验。

 

image.png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秦宇红教授以“抗凝还是止血?”为题,介绍了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消化道出血的关系,指出抗血小板治疗与消化道出血风险升高相关,因而引发ACS合并消化道出血治疗的病情程度评估和治疗措施方面的思考。他简述ACS出血急诊诊治流程专家共识和ACC/AHA和ESC指南预测出血风险,Blatchford评分对标干预措施以及消化道活动性出血及其药物治疗。随后他展示了不同危险性分级的出血性消化性溃疡患者急诊内镜检查和治疗方案,阐述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流程及建议,并解读抗血小板药物恢复使用指南,探讨PCI患者内镜治疗的时机。同时结合临床病例,倡导通过风险评估抓住主要矛盾,灵活调整治疗策略,依次解决临床问题。

 

image.png

 

 

北京积水潭医院李笠教授作了“借力信息化建设助推VTE防控智慧管理”的报告。强调全体医护患参与VTE防控的重要性。护理人员实现护理标准化和延续性,医师掌握指南和领域动态,患者提升依从性和认知。此外,她强调专科和支撑学科的建设,提出了检验科广泛拓展检测项目超声科保障绿色通道临床药师指导精准用药,共同降低VTE发生的思考和倡议。随后,她介绍了积水潭医院VTE防控信息化系统--——实现患者VTE风险自动评估记,推荐使用个体化VTE防治方案同时强调做好VTE防控宣传,通过多方努力和参与,降低患者围手术期VTE发生率,减少合并肺栓塞的死亡率,更好地服务患者,造福群众

   

image.png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梅恒教授以“脓毒症DIC诊治思考-新冠肺炎合并DIC的启示”为题介绍了COVID-19合并DIC患者的风险升高,发生对称性坏疽的病理机制——病毒直接感染、血小板活化细胞因子风暴。他指出COVID-19合并DIC患者具备脓毒症DIC病理特征:内皮损伤炎症风暴和纤溶抑制等;还介绍了患者脓毒症DIC的病理机制研究进展和治疗现状;探讨了脓毒症相关凝血障碍积分系统特点及其指导抗凝时机的应用。

 

image.png

 

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岳育红教授以“北京市血凝学实验室间质评与质量改进”为题,首先解读了室间质量评价的相关政策,明确质量指标和要求,鼓励各实验室依据卫生行业标准参加室间质量评价。强调开展室间质量评价有助于证实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识别潜在的质量问题,改进分析和实验方法,保证检验质量持续改进。其次,她回顾北京市血栓与止血实验室间质量评价发展历程,通过大数据分析血栓与止血相关检测指标的室间质量评价工作,提出对临床血栓与止血实验室技术工作改进的指导意见。

    

image.png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唐宁教授以“出凝血疑难案例分析”为题,通过解析血栓与出血相关疑难案例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诊断指标,从多例疑似易栓症案例分析中,提出易栓症检查结果的解读需结合患者病史、药物影响、检验方法学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随后在获得性TTP案例讲解中,唐教授建议血栓与止血检验人员应充分结合凝血检验方法与临床信息,帮助临床大夫鉴别DIC、TTP、PTTM等微血栓病。围绕解决各种疑难案例的诊疗问题,强调对复杂出凝血疾病的快速确诊,还应依赖于多专业多科室协作。

image.png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李琦教授作了“中药对凝血检验指标的影响”的报告。他指出中药单体、复方、成药均会对凝血指标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涉及血小板系统、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调节机体的正常生理或病理活动。基于机体复杂的细胞网络凝血机制,中药呈现多环节、多靶点的特点,所以中药对凝血检验的影响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他鼓励检验人员面对中药治疗患者出现的异常检测结果,学习沟通。通过临床案例分析,他指出当检验结果与临床症状不符时,在排除其他原因后,应考虑患者是否服用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的中药。重视服用中药后的个体化差异,对临床诊疗和预后都可提供最可靠的证据。

   

image.pn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对《妊娠期及产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和诊治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她根据我国妊娠期和产褥期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发生的现状,指出鉴于国际指南不适用于中国国情,制定针对中国孕产妇VTE的专家共识意义重大。我国的共识重视预防,倡导全程管理,主要包括妊娠期以及产褥期VTE预防和诊治两方面。她详述了妊娠期以及产褥期VTE的风险因素评估方法,强调健康宣教和物理方法是首选措施;并通过产后VTE案例引入对疑似VTE患者的个体化诊断思路和检查手段。杨教授呼吁临床重视VTE的早期识别,推荐以抗凝治疗为主的综合救治措施。

 

image.png

 

 

北京协和医院刘震宇教授解读了《冠心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他从冠心病病情分类和治疗靶点入手,先细致解读了共识构架。然后,阐述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概况、策略及其出血管理三部分内容。他指出目前临床DAPT风险评估DAPT常用药物的作用靶点,提示可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与基因分型检测校正治疗方案。他建议在诊疗工作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冠心病患者临床症状及各项检验结果的差异调整临床用药方案,做好DAPT患者出血管理。强调共识有助于临床规范和合理使用DAPT,但要关注个体化和动态化变化,以期实现获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

 

image.png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屈晨雪教授以“凝血仪样本质量自动核查功能的临床应用评估”为题,从目前血栓与止血检测面临的实际挑战出发,强调样本检测前中后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分享所在实验室探索解决方案的艰辛过程与喜人成果。现在,其实验室通过正常样本和不合格样本进行样本质量结果及检测结果评估,可评估临床应用目测法和仪器法对样本质量判断的效能通过综合评估,推荐使用对照比色卡进行规范化,采用液面探测系统评估样本采集量合格率她认为样本质量自动核查功能有利于提升检测效率,建议各实验室建立适用于本实验室的样本质量自动核查方案。

    

image.png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郭杨教授对《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急性创伤大出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郭教授提出对服用常规抗凝药物恶化急性创伤患者的预后问题应予以重视。她通过分析临床常用口服抗血栓药物的作用机制与药理特点,阐述口服抗血栓药物患者发生创伤大出血的评估流程,着重介绍了出凝血功能,临床广泛使用血栓弹力图。他强调经评估抗血栓治疗出凝血风险后,适时合理重启抗血栓治疗的必要性。

 

image.png

 

北京积水潭医院杨明辉教授对《中国创伤骨科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2021)》进行解读。他指出静脉血栓栓塞症是创伤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也是导致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他先分享所在医院创伤骨科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逐年数据,分析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高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他认为指南建议使用Caprini评分对手术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风险评估,并倡导评估后采取由基本预防措施,物理预防措施和药物预防的预防措施,针对骨折手术部位差异建立的多种有效预防方案。他呼吁临床医生在手术前应关注深静脉血栓评估、筛查和预防,以降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image.png

 

 

最后,吴俊教授作会议总结。他回顾评述第二届血栓与止血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建设大会的报告和讲座信息满满,培训内容精彩纷呈,大家受益匪浅。整体会议中,专家回顾学科研究历史,跟进学术前沿;临床著名专家分享出凝血疾病的诊治经验,解读专家共识;检验大师探索临床问题解决方案,积极推进实验室质量管理建设;达到了提升医学界同仁出血和血栓性疾病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和检测能力的培训效果和目的。此外,对迈瑞生物医疗公司、法国stago公司、希森美康公司的学术支持,及展示检测技术的积累和创新,检测质量的全面提高以及检测智能化的活动予以致谢!特别对各领域前辈共同解读 2021年新版血栓与止血指南和专家共识,帮助和指导大家汲取临床和检验中的有益经验,助力国内出血和止血疾病诊疗规范化开展予以致谢!明年还将举办第三届血栓与止血技术临床应用能力建设大会,以建立出血与止血技术知识长效交流培训窗口,方便大家便捷持续学习和知识更新。请大家继续予以关注。

 

image.png

 

 


返回新闻动态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检验医学专家委员会
Copyright © 2018-2030 resource.chinacedu.org All Right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43445号   京ICP备2020045079号-1
  • 官方公众号

Online customer Service Software
Online Customer service System